基本面分析是以基本面因素為基礎的
市場走勢預測法
。
基本面分析從宏觀經濟角度出發,著重分析
基本的經濟、政治及環境因素
,
如經濟統計資料、經濟指標及央行政策
。
與技術分析不同的是,
基本面分析主要關注價格應如何變動
,
而不是價格已發生的變動。
在進行基本面分析時,投資者需要密切關注重要經濟資料的公佈及
各國央行的最新動態。
一非農就業人數
(Changes in non-farm payrolls)
是
統計出農業就業人口以外的新增就業人數
,是與失業率同時發佈。
該資料可反映製造業和服務業等增長,反映就業市場實況的同時,
亦會反映生產活動情況。
若非農就業人數上升,反映出經濟向上,有利於匯率上升,相反則下降。
每月第一個周五
PM 8:00~9:30
公布
二、失業率
(Unemployment Rate)
是
指失業人口占勞動人口的比率,反映國家的就業概況。
如果失業率增加,表明該國的就業市場轉差,經濟活動未如理想,
利空該國貨幣,匯率有下調的可能性,
相反,則
利好該國貨幣,刺激匯率向上。
三、消費者物價指數
(Consumer Price Index,簡稱CPI)
是
反映零售層面物價變動及觀察通脹率水準的指標。
消費者物價指數的計算基礎是典型消費者所購買的一籃子商品和服務,
通過收集和比較固定商品組合的價格變動編制而得。
投資者透過消費者物價指數去衡量通脹,通貨膨脹水準愈高,
可能促使當局提升利率水準,以控制通貨膨脹,高利率更能吸引外國資金,
貨幣需求上升,促使貨幣升值
四、生產價格指數
(Producer Price Index,簡稱PPI)
是
衡量工業企業產品出廠價格變動趨勢和變動程度的指數
,
是
反映某一時期生產領域價格變動情況的重要經濟指標
,
也是
制定有關經濟政策和國民經濟核算的重要依據
。
與CPI不同,
PPI主要的目的是衡量企業購買的一籃子物品和勞務的總費用
。
由於企業最終要把它們的費用以更高的消費價格的形式轉移給消費者,
所以,
通常認為生產物價指數的變動對預測消費物價指數的變動是有用的。
五、央行政策的影響
除留意各重要經濟資料外,投資還必須關注各國央行的動態。
央行是中央銀行的簡稱,負責該國或該區域貨幣政策的主體,
通常
賦予制定或執行貨幣政策的權力
。央行制訂的貨幣政策,
對宏觀經濟活動或通貨膨脹可產生直接的影響,從而影響匯率變動。
美國聯邦儲備局及歐洲央行都是世上著名的央行,制訂的政策影響深遠,
如
美國聯邦儲備局的議息決定受全球關注,
如利率上調,美元將會對非美貨幣上漲,相反就利空美元。
六 、國內生產總值
(Gross Domestic Product,簡稱GDP)
是
指在指定時期內,一個國家或經濟地區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
勞務的價值,能夠反映出該經濟體系的興衰及活躍性。
國內生產總值是評估國家經濟活動的最重指標,
如果GDP資料高於預期,通常會利好該國的貨幣,刺激幣值上升,
相反,則會利空該國貨幣,引致貨幣貶值。
七、領先指標
(Leading Indicators)
衡量那些先於整體經濟週期而動的經濟因素,可作預測經濟整體產出及
活動水準之用。
也是衡量一國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指標。
如果
公佈的資料優於預期,會刺激市場上的風險偏好情緒,
利好風險貨幣及利空避險貨幣。
八、耐用品訂單
(Durable Goods Orders)
指對不易耗損的物品訂購單,耐用品通常指通常可使用三年以上的物品,
如電視機,汽車等。
透過耐用品訂單的資料,反映該國製造業的活躍程度及消費者的樂觀水準。
耐用品訂單與經濟活動有一定關係,
因為經濟轉弱,市民會首先減少消費耐用品,所以該項資料舉足輕重。
若
然耐用品訂單增長,則表示製造業情況表現良好,利好該國貨幣。
相反,則利空該國貨幣。
九、消費者信心指數
(Consumer Confidence Index,簡稱CCI)
是
調查人民的消費態度,可充分反映消費者信心及對未來經濟的期望
。
高水準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可預期消費或會于未來增加,促進經濟發展,
有利於匯率上升
。相反,則利空該國貨幣。
十、國際貿易平衡
(Balance of Trade)
是
一國在一定時間內一切對外經濟往來的概括性紀錄,
其中包括商品和服務的貿易、資本流動以及單方面轉移。
進出口資料能夠預示對外國和本國產品及服務需求。
當一個國家出現貿易盈餘,即表示對該國的貨幣需求上升,刺激匯率上升
,
相反,則會利空該國貨幣,引致匯率下調。
留言列表